学院新闻

以手写心,点亮前程

日期:2017-11-16


怎样成为一个作家?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毕竟专职写作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工作,是一种在私密的情况下与自己沟通的行为。一位作家会有怎样的心路历程?11月21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先圣先生亲临百川论坛,以《写作与人生》为题讲述了他在写作中收获的感悟。

鲁先生谈起自己幼年的生活,言语中能让人感到“一草一木总关情,一人一户都是亲”的质朴。家乡是他灵感的来源。朴实的乡村,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景观构成了他写作素材的最初积累。家乡能给予一个人的不仅是生活的空间,生存条件,它开启你的认知,成为你灵魂的奠基。对美好事物的感知,是成为一个作家的必备条件,有此天赋再加上正确的引导和刻苦的努力,定能有所成就。鲁先生就有如此好运,被自己的小学老师点拨后,开始走向写作之路。他的老师对他评价是“作文写得好,将来能成为作家。”只是这饱含期待的一句话,就能开启一扇通向广阔世界的大门。

每个人都需要鼓励,也都能得到鼓励,但由此产生的动力才是真正能起作用的。鲁先生说自己平日里和大家同样作息,不同的是,凌晨三点起是他的写作时刻。“万籁俱寂,唯一亮着灯的窗,像一帆孤影漂泊在黑夜的无垠之海”。在这样的情景里创作,听起来浪漫,做起来却需要异于常人的毅力。“成功背后是看不到的辛苦和执着。”鲁先生曾写过一位美国勇士鲍勃·维兰德,他是失去下肢的越战老兵,仅凭借双臂的力量,徒“步”穿越美国,感动了无数人,他的事迹成为了一种精神而被永远铭记。每个人都有能集中力量的支点,鲁先生为我们展现的是他为写作事业而迸发出的生命力,是持久的,沉稳的,富有感染力的。

从鲁先生的文章看,他是位博闻广识的人,能收集到各种类型的素材,即便是报纸上的一句话新闻,也能以散文的形式用亲切的语言呈献给大家,带给读者一些启迪。这需要特殊的敏感,能从普通的事件中挖掘出值得宣扬的品质和精神。同一杯水,有人看到的是解渴,有人看到的是被玻璃划破后的伤口。写作能反映出人的内心,反映出人看事物的角度。用自己手中的笔呈现一个个感人故事,鲁先生希望这世间更温柔,人更坚强。

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传达出使人获益的信息,用自己的角度对不同的事物做出解答,给公众带来理念上的多样化更新,是一个称职作家应该做到。鲁先生以自己的作品为基础,向同学们展现了一位作家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见地。

(文化传播中心 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