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交流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交流 - 科研交流

科研交流

功夫下在教室外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2-17

浏览量:

功夫下在教室外

刘景忠

有一天晚上在学校值班,已经接近零点了,仍有学生在QQ上给我发来信息:老大,不要熬夜,早点睡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我反问她“这么晚了,你怎么还没睡?”她说:“我们宿舍的人都没睡呢,估计上半夜是睡不成了。我们作业交迟了,老师罚我们把作业抄写一百遍。”闻听此言,我顿时心生怒火,这个学生平时表现不错,算得上是优等生了,教师怎么能用这种方式处罚学生呢?我问是哪位教师,教的哪门课?学生却始终不愿意告诉我。并且安慰我说:“老师也是为了我们好,想让我们改掉拖拉的坏习惯。”

相当一部分职校生就是这么单纯可爱,而我们一些教师看不到学生的单纯可爱之处。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些不能令教师满意的现象,教师就常常用类似的手段来惩罚学生。

由这个事例我想到,在职业学校中,一些教师及班主任把主要精力用来盯住学生在教室里的表现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比如,任课教师为维持课堂秩序,会发愁、发火、发怒,并采取各种方法来“震住”学生,班主任为了管好班级,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动用了各种“兵法”。而一旦结束了一天的课程,学生放学,多数教师也就下班了。至于学生在业余时间都在做些什么,只有靠少数值班教师和班干部来管理了。且不谈值班教师和班干部的责任心如何,这种用少数几个人来管理几千名学生的做法,其管理力度和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在课外活动以及在宿舍中的生活,基本上就处于无人管理、无人关注的状态。

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关注课堂和教室是无可非议的,课堂毕竟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但就职业学校而言,仅仅关注课堂和教室是明显不够的。学生的课余时间都在做些什么?他们在宿舍里的表现如何?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课堂和教室。

对学生来说,在教室内和教室外,仅仅是换了场景、换了活动场地吗?非也。学生在教室里表现出现出来的是“现象”,学生在教室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才是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研究本质,才是我们职教工作者的工作着力点。因此,我认为,对职校生的教育与管理,功夫应该下在教室外。

 

学生在教室里的表现只是“冰山一角”

 

 在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校规校纪的强制下,学生在教室中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异化了的,只有离开了教室,离开了教师的视线,离开了学校管理的重点区域,他们才还原成他们自己,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才会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相比之下,他们在教室内的表现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在课后、在宿舍、在校外的表现,才是“冰山”的全貌。

仔细分析一下学生的严重违纪行为就不难发现,类似骂架、打架、打群架等严重违纪事件绝大部分都是发生在课余时间。甚至有些事件发生了几天,校方却全然不知情。正常教学时间的校园一片安静,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穿梭巡视,教室里也照常传来书声琅琅。岂不知一些违纪事件的暗流却在学生中悄然涌动。一旦到了课余时间尤其是在宿舍,涌动的暗流就地下的岩浆一样猛然喷发出来,酿成一起又一起的恶性事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看起来非常有力、非常严密的管理制度和网络,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往往只看到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直到被水下的冰山撞破船体危及安全了,才知道大事不妙了。

 

攘“内”必先安“外”:功夫下在教室外才是根本

 

学生在教室内外的表现,不仅是“冰山一角”与“冰山全貌”的关系。根据我的长期观察,职校生在教室外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教室内的学习状态。反过来说,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我们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他们在业余时间都做了些什么。比如,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或者酣然入梦的,课余时多半是在上网聊天玩游戏或谈恋爱了;在课堂上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吃东西,照镜子,玩手机的,在课后多半把时间花在了无聊的消遣中;在课堂上思想集中、认真听讲的,在课后多半能够认真预习、完成作业。

弄清楚“冰山一角”与“冰山全貌”的关系,我们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要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就要把功夫下在教室外。

 

功夫下在教室外,不等于简单地消除管理死角

 

客观地说,职业学校的管理人员和班主任对学生的业余时间并没有放任自流,在众多职业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规定中,也反复强调要做到全面管理、全员管理、全程管理,有的学校还提出要实现无缝隙管理。这些说法虽然不尽相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要把学生在校的二十四小时都纳入管理的范围。不能不说,这些说法和做法都是为了对学生负责,甚至是出于高度的责任感。但无论是全程管理,还是无缝隙管理,强调的还是管理,还是简单地把学生作为管理的对象。笔者认为,学校的一切工作包括一切管理都应该是教育行为,即使是一些约束学生行为的制度或规定,也要注入教育要素。严格地说,脱离教育的管理必然是生硬的,当然,脱离管理的教育也必然是无力的。学校的管理必须以教育为目的,学校的教育也不能脱离管理而独立存在。在学校活动中,管理与教育应该是同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管理和教育紧密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种看住学生、管住学生、以学生不出事为目的的单纯的管理行为,有可能见效,但却是反教育的。

笔者所强调的把功夫下在教室外,是指在管理不留空白点的同时,教师和管理人员要深入学生生活,深入学生思想,走进学生内心,和学生成为无话不拉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学生在教室外的生活才有了教育的存在。

 

学生只有敞开心扉,教师方可进入其中播撒教育的种子

 

我和学生的联系基本上都是在课余时间。学生把我当作真正的朋友而不仅仅是校长,因而他们的苦闷、烦恼会毫无保留地向我倾诉。我的“学生粉丝”中,既有优秀的学生,也有一般同学;既有赫赫有名的学生干部,也有因犯错误被“休学”的问题学生。无论是哪一类学生,她们所倾诉的问题都是我们在教室内全然看不到的“另一面”。比如,有的学生与我探讨“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样的千年哲学之问,“想到每个人都将离开这个世界,就感到恐惧、茫然、苦闷甚至是绝望”;有的学生则向我倾诉家庭问题的烦恼,“回到冰冷的家中,感到沉闷、郁闷、烦闷,感到压抑、痛苦、孤独”;就是聊日常的学习问题,学生向我展示的也是平时鲜为人知的心里困惑,“自己没有动力,没有方向,看书看不进去,提不起精神。看到别人学习,自己又感到恐慌;看到别人考证,自己又感到压力”;情感、恋爱等更是学生倾诉的主题,“明知道年龄小,不该谈恋爱,但看到别人恋爱,心生羡慕嫉妒恨”;还有的学生是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或者一个不该爱的人爱上了她等等;人际交往方面也是学生常说常新的话题,有的学生说“未出校门,就感觉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今后应该怎么办?”,有的同学则反映“我对她们一片真诚,为什么换来的却是不被人理解?为什么我越是与人为善,她们越是认为我软弱可欺?”,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一而足。

我把学生倾诉的这些问题概括为“成长的烦恼”。我认为,对学生的“成长的烦恼”,既不可掉以轻心,也不必惊慌失措。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无助感”、“孤独感”与自我调节能力并存。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引领和帮助,但在很多时候,他们更需要一个“过来人”作为他们的倾诉对象。

坚持与学生“聊天”,给了我这样的感悟:在空洞的说教和僵硬的管理面前,学生的心灵之门是关闭的、紧锁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教师煞费苦心地播撒教育的种子,也必然是把种子撒到了田边的沟壑里,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有当学生把教师看作朋友,教师成为学生的“自己人”,学生才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这时,教师方可进入其中,在学生的心田上播撒教育的种子。教育的种子不会立即见效,但假以时日,再加上良好的外部环境,教育的种子就会在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对此,我坚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