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2-12
浏览量:
“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华灯初上,整个华夏大地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在齐鲁大地,除了热闹的花灯会、精彩的民俗表演,还有一项熠熠生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点面灯,宛如一颗隐匿在时光深处的明珠,散发着古朴而迷人的光芒,为元宵佳节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韵味。
壹 /溯源寻根:面灯点亮的历史星河
点面灯习俗在山东大地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千年前。古时,农耕社会靠天吃饭,百姓们面对变幻莫测的自然气候,满心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智慧的山东先民们,便以家中常见的白面为材,巧手捏塑出一盏盏形态各异的面灯。传说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天官赐福的良辰,点亮的面灯如同繁星下凡,能将福祉引入人间,护佑人畜平安、庄稼丰收。自此,每逢元宵,点面灯的仪式便在齐鲁大地的村落间代代相传,成为人们与天地、神灵、祖先沟通的独特方式,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贰 / 匠心巧手:面灯诞生的艺术之旅
制作面灯是一场指尖上的艺术狂欢,尽显民间艺人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智慧与审美意趣。精选优质面粉,加水调和,反复揉搓至面团光滑劲道,宛如孕育生命般精心“呵护”。醒发完成后,便是塑形环节,这是想象力与技艺的大比拼。手指轻捻、拿捏,面团在手中“听话”地变幻形状:有灵动的鱼形灯,鱼尾微翘,似在水中畅游,寓意着年年有余;娇艳的莲花灯,层层花瓣簇拥,高洁典雅,象征吉祥如意;还有憨态可掬的生肖灯,每年依据属相更迭,专属的生肖造型成为孩子手中的最爱,为元宵添上童趣。塑形完毕,插上灯芯,灌入香油,一盏盏饱含希望的面灯就此诞生,静静等待夜幕拉开,绽放属于它们的光彩。
叁 / 元宵盛景:面灯闪耀的温馨时刻
当夜幕温柔地笼罩大地,元宵的喜乐氛围被一盏盏点亮的面灯推向高潮。走进山东的乡村庭院,屋内屋外,处处是面灯闪烁的微光。堂屋正中央的大灯,照亮阖家团圆的温馨画面;灶台上的灯,守护着烟火日常,祈愿灶火兴旺;猪圈、牛棚旁的小灯,为家畜送去平安的祝福,盼它们无病无灾、茁壮成长;水井边的灯,映照清澈水源,感恩自然馈赠。孩子们手持面灯,嬉笑奔跑在街巷,灯光摇曳,映照着纯真笑颜,宛如流动的星河。邻里乡亲们相互串门,品评着彼此的面灯手艺,赞叹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浓厚的乡情在这点点灯光中愈发醇厚。有的地方还会举行庄重的祭拜仪式,在面灯前摆上供品,全家人面向灯光虔诚叩首,感恩过往岁月的庇佑,祈愿新的一年顺遂安康,古老的仪式感在现代社会依旧熠熠生辉。
肆 / 传承之光:守护非遗的时代脉搏
在科技飞速发展、现代娱乐层出不穷的今天,点面灯这项非遗并未黯淡退场。在山东的乡间,老一辈人依然坚守着传统,手把手教晚辈制作面灯的技巧,从和面的诀窍到塑形的巧思,在一教一学中,家族的记忆与文化基因得以延续。学校课堂里,民俗文化课程开设,孩子们有机会亲手体验面灯制作,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老技艺成为滋养童心的精神养分。而在各大民俗节庆、文化展馆,点面灯更是“C位出道”,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驻足观赏、亲手尝试,让山东这一特色民俗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它不仅仅是一项手工技艺,更是连接古今、凝聚乡情、传承鲁韵文化的重要纽带。
这个元宵节,当我们穿梭于繁华的花灯海洋,别忘了山东大地上那一盏盏温暖的面灯。凑近微光,去触摸历史的纹理,在面灯的光晕里,重拾传统的温度,让这份非遗魅力如燎原之火,在岁月长河中燃烧不息,照亮我们走向未来的每一步。愿鲁地点面灯之光,岁岁年年,闪耀在华夏大地的元宵夜空。
元
宵
猜
谜
说了这么多元宵节的传统,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重头戏——猜灯谜!看看谁能在这场智慧的较量中脱颖而出,成为解谜小达人,让我们把答案打在评论区吧!
1.兄弟两个一般高,一天三餐不长腰
2.上不怕水,下不怕火;家家厨房,都有一个
3.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