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告 - 信息公告

信息公告

过年风俗非遗系列|【立春纳福】初六逢双春,鲁地春鸡鸣新岁——千年针脚绣春光,一羽寄情万物生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2-03

浏览量:

  cover_image

  过年风俗非遗系列|【立春纳福】初六逢双春,鲁地春鸡鸣新岁——千年针脚绣春光,一羽寄情万物生

  Picture

   当鲁地的年味还氤氲在初六的晨曦里,2025年的立春已踏着《月令七十二候》的节拍如约而至。正月初六恰逢"六六大顺"的吉日,立春又携着"岁首"的祥瑞翩然而来。在这双重吉兆交织的时刻,一项镌刻着山东基因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戴春鸡",正以拙朴灵动的姿态,在胶东半岛至鲁西平原的街巷间,唤醒人们对春天的殷殷期盼。

   春鸡啼晓:一针一线绣春秋

  Picture

   在山东高密、临清等地,妇孺皆知的童谣里藏着春鸡的秘密:"立春到,鸡儿叫,红冠子,黄尾巴,娃娃戴上虫不咬"。这项始于明代的习俗,以鲁绣技法为骨,以齐鲁文化为魂:"    形制之秘";春鸡必取五色绸布,红冠象征旭日初升,黄羽暗合土地丰饶,青线锁边寓意生生不息。胶东沿海的春鸡缀贝壳响铃,鲁西平原的鸡腹藏麦粒三颗,一针一线皆是对天时地利的呼应。

  Picture

   "仪式之美":立春前夜,巧妇需净手焚香,于子时开始缝制,针脚必走七数,暗合北斗七星指引农时之意。孩童佩戴时,须面朝东方诵《迎春谣》,待鸡鸣破晓后,将春鸡系于屋檐,任其随风化去,谓之"送春归"。

   "文脉之深":临清运河畔的老艺人说,春鸡昂首的姿态源自曲阜孔庙的晨鸡碑,尾羽层叠的绣法则与泰山云海纹样相通。这方寸之间的布艺,竟是缩微的齐鲁文化图腾。

   春声何处寻:立春日的生命礼赞

   在山东人的节气哲学里,立春不只属于农事,更是一场天人对话:"咬春宴";章丘大葱卷胶东鲅鱼,谓之"咬得龙鳞片,一年有精神";鲁南人家以春韭炒海米,取"久财入怀"之意。

  Picture

   "打春牛":临沂郯城至今保留"泥塑春牛巡游"古俗,牛腹中空,内藏五谷,巡至谁家破牛取种,便是"天赐丰年"的吉兆。

   "种春苗":鲁西老宅的窗台上,青瓷碗中清水养蒜,待立春日萌出寸许新绿,谓之"青苗报春"。孩童每日以棉絮蘸水轻拭,长辈借此传授"万物有时"的天地之道。

  Picture

   而衣襟上那枚小小的春鸡,恰似一根文化脐带,将二十四节气的智慧、手工艺的温度、地域文明的记忆,细细密密缝合进当代生活。在潍坊杨家埠年画里,春鸡与灶王共绘;在济南皮影戏中,它化作春神的信使;就连孔府旧藏的《迎春图》长卷上,也有它跃动在祭春仪仗队前的俏影。

   千年古艺的时空对话

   走进青州非遗工坊,九十岁的赵凤英老人正用颤抖的手穿针引线:"俺娘教俺时说过,春鸡的眼要用黑缎子绣,这样才看得清春神句芒来的路。"她手中的老花镜折射着时光——镜框是民国时期的玳瑁,镜腿缠着红丝线,那是六十年前新婚时的嫁妆。

  Picture

   而在临清运河博物馆,一组出土的明代银鎏金春鸡佩饰,与今日布艺春鸡竟有七分神似。文物专家指着重叠的尾羽纹样解释:"这云雷纹源自大汶口文化陶器,说明春鸡习俗早在新石器时代已萌芽。"当老手艺遇见考古新发现,一条跨越五千年的文化链环悄然浮现。

  Picture

   春鸡不语,却见证着:

   黄河改道时,逃荒妇人将春鸡缝进襁褓作护身符

   胶东渔汛前,母亲把春鸡系在船头桅杆求平安

   知青下乡时,春鸡成为城里娃第一个乡土玩具

   如今高铁站里,游子行囊中总躺着母亲塞的春鸡

  Picture

   当泰山巅的残雪化作云海,当微山湖的冰面裂开第一道春痕,齐鲁大地的衣襟上,千万只春鸡正迎着东风振翅。这用五色布与棉线织就的乡愁,这穿越二十四节气的古老歌谣,终将在新一代人的掌心,继续讲述生生不息的春天故事。